• 联系我们
  • 地址:湖北武汉三环科技园
  • 电话:159116031100
  • 传真:027-68834628
  • 邮箱:mmheng@foxmail.com
  • 当前所在位置:首页 - 校园新闻
  • 校媒大学两代新闻人思想碰撞 情怀坚守新闻梦起飞
  •   50名大学生在8月11日晚的“毕业典礼”合影留念。福建师范大学 吴文刚/摄

      8月12日凌晨4点38分,当大多数人都在熟睡时,江南大学的严琰在朋友圈晒出了一张特殊的毕业证书,写道:“感谢这段短暂相处的时光,让我收获一段真诚的友谊之,当一杯酒已举起,若干年后的再聚异口同声。今天,我从这里毕业,附带的感情不愿潜藏,也真诚祝福我们之中的每一位。”

      这张证书意味着她从“校媒大学”毕业了。

      8月8日至11日,严琰和来自全国近50所高校的校园精英一起,参加了由中国高校传媒联盟和中国青年主办、康宝莱(中国)保健品有限公司公益支持的“校媒精英汇”活动,也就是同学们口中的“校媒大学”。

      活动期间,主办方邀请了分社编委、国内知名调查记者汤计,《中国青年报》编委曹林、冰点周刊执行主编周欣宇,一点资讯总编辑吴晨光,《体坛周报》副总编辑等知名人作为授课导师。同时,为了让大学生记者们充分发现、挑战,主办方还设计了小组命题PK、户外素质拓展活动、“毕业答辩”等环节。

      “和这些知名人深入交流,就像吃了一顿丰盛的大餐。”山东青年学院的学生赵志远,对《中国青年报》官微运营室主任叶铁桥的印象最为深刻。他说,叶铁桥中提及的信息处理的相关内容,“信息量很大,为我了新的窗。”

      为了与校媒精英们分享、交流,分社编委汤计特地从赶到。对调查新闻充满热情的他觉得,作为,自己有必要将从业30年的体会传授给年轻人。通过和学生接触,他感受到,现场学生都常优秀的精英人才,文化、知识基础好,熟悉新手段,不过在社会实践上有所欠缺。

      前不久,宁波诺丁汉大学的张鹤宁刚在参加了一场新闻业务培训活动。与之前参加的活动相比,她觉得“校媒精英汇”内容安排更合理,活动更具有互动性。“除了导师,主办方还要求我们针对某一课题进行分组研究,让大家深入思考并合作”。

      张鹤宁所说的这个课题,是主办方经过多次“头脑风暴”确定下来的,要求每组10人,以“转型中的传统”为题,进行式探讨。这也是同学们“毕业答辩”的题目。最初,张鹤宁感到很苦恼:“以我们现有水平难以提出建设性意见。”

      经过反复讨论,张鹤宁所在的“五花肉”小组最终以《中国青年报》微信账号发展为切入点,在进行用户调研、样本内容分析、负责人后,得出了一定结论,并在“毕业典礼”上用PPT和视频进行展示。

      这个展示获得了现场最高分。作为答辩委员会,中国青年报副总编辑、中国高校传媒联盟秘书长董时对他们赞誉有加。在她看来,这个小组在很短时间内做出了调查专业、准备充分、和大数据结合的汇报,在内容、层次、效果等方面都相当专业。

      尽管为准备“毕业答辩”,组员们连续几天都熬到凌晨,小组、云南大学的朱亚男却坦言:“研究这个主题很有意义,我们组每个同学都拿出了十二分的认真,为了同一个目标奋斗,这种感觉很好。”

      据活动负责人、中国高校传媒联盟执行秘书长曹竞介绍,主办方希望把“校媒精英汇”打造成为新闻行业的“黄埔军校”,通过高水准的新闻业务与学生实战相结合的方式,让这些“未来新闻人”受到新闻理想的感染,并真正理解新闻专业主义,为中国未来的新闻行业培养“有情怀、有坚守”的人才

      为了增强“校媒大学”的仪式感,此次活动还特意为同学们制作了“校媒大学”学生证以及毕业证书。

      “‘服务青年成长,推动社会进步’是中国青年的旨,我们一直在致力于用自己所有的资源来帮助年轻人成长。”董时表示,校媒精英汇的举办符合《中国青年报》的定位。身处全转型时代,校园往往都面临着许多问题,转型也更加,但《中国青年报》“愿意和校园共生,把自己的感受、体会、经验、教训和他们分享”。(福建师范大学吴荣奎 大学 曾繁尘)

      50名大学生在8月11日晚的“毕业典礼”合影留念。福建师范大学 吴文刚/摄

      8月12日凌晨4点38分,当大多数人都在熟睡时,江南大学的严琰在朋友圈晒出了一张特殊的毕业证书,写道:“感谢这段短暂相处的时光,让我收获一段真诚的友谊之,当一杯酒已举起,若干年后的再聚异口同声。今天,我从这里毕业,附带的感情不愿潜藏,也真诚祝福我们之中的每一位。”

      这张证书意味着她从“校媒大学”毕业了。

      8月8日至11日,严琰和来自全国近50所高校的校园精英一起,参加了由中国高校传媒联盟和中国青年主办、康宝莱(中国)保健品有限公司公益支持的“校媒精英汇”活动,也就是同学们口中的“校媒大学”。

      活动期间,主办方邀请了分社编委、国内知名调查记者汤计,《中国青年报》编委曹林、冰点周刊执行主编周欣宇,一点资讯总编辑吴晨光,《体坛周报》副总编辑等知名人作为授课导师。同时,为了让大学生记者们充分发现、挑战,主办方还设计了小组命题PK、户外素质拓展活动、“毕业答辩”等环节。

      “和这些知名人深入交流,就像吃了一顿丰盛的大餐。”山东青年学院的学生赵志远,对《中国青年报》官微运营室主任叶铁桥的印象最为深刻。他说,叶铁桥中提及的信息处理的相关内容,“信息量很大,为我了新的窗。”

      为了与校媒精英们分享、交流,分社编委汤计特地从赶到。对调查新闻充满热情的他觉得,作为,自己有必要将从业30年的体会传授给年轻人。通过和学生接触,他感受到,现场学生都常优秀的精英人才,文化、知识基础好,熟悉新手段,不过在社会实践上有所欠缺。

      前不久,宁波诺丁汉大学的张鹤宁刚在参加了一场新闻业务培训活动。与之前参加的活动相比,她觉得“校媒精英汇”内容安排更合理,活动更具有互动性。“除了导师,主办方还要求我们针对某一课题进行分组研究,让大家深入思考并合作”。

      张鹤宁所说的这个课题,是主办方经过多次“头脑风暴”确定下来的,要求每组10人,以“转型中的传统”为题,进行式探讨。这也是同学们“毕业答辩”的题目。最初,张鹤宁感到很苦恼:“以我们现有水平难以提出建设性意见。”

      经过反复讨论,张鹤宁所在的“五花肉”小组最终以《中国青年报》微信账号发展为切入点,在进行用户调研、样本内容分析、负责人后,得出了一定结论,并在“毕业典礼”上用PPT和视频进行展示。

      这个展示获得了现场最高分。作为答辩委员会,中国青年报副总编辑、中国高校传媒联盟秘书长董时对他们赞誉有加。在她看来,这个小组在很短时间内做出了调查专业、准备充分、和大数据结合的汇报,在内容、层次、效果等方面都相当专业。

      尽管为准备“毕业答辩”,组员们连续几天都熬到凌晨,小组、云南大学的朱亚男却坦言:“研究这个主题很有意义,我们组每个同学都拿出了十二分的认真,为了同一个目标奋斗,这种感觉很好。”

      据活动负责人、中国高校传媒联盟执行秘书长曹竞介绍,主办方希望把“校媒精英汇”打造成为新闻行业的“黄埔军校”,通过高水准的新闻业务与学生实战相结合的方式,让这些“未来新闻人”受到新闻理想的感染,并真正理解新闻专业主义,为中国未来的新闻行业培养“有情怀、有坚守”的人才

      为了增强“校媒大学”的仪式感,此次活动还特意为同学们制作了“校媒大学”学生证以及毕业证书。

      “‘服务青年成长,推动社会进步’是中国青年的旨,我们一直在致力于用自己所有的资源来帮助年轻人成长。”董时表示,校媒精英汇的举办符合《中国青年报》的定位。身处全转型时代,校园往往都面临着许多问题,转型也更加,但《中国青年报》“愿意和校园共生,把自己的感受、体会、经验、教训和他们分享”。(福建师范大学吴荣奎 大学 曾繁尘)

      ①重庆日报报业集团授权华龙网,在互联网上使用、发布、交流集团14报1刊的新闻信息。未经本网授权,不得转载、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任何作品。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,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,并注明“来源:华龙网”或“来源:华龙网-重庆”。违反上述声明者,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。

      ② 凡本网注明“来源:华龙网”的作品,系由本网自行采编,版权属华龙网。未经本网授权,不得转载、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。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,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,并注明“来源:华龙网”。违反上述声明者,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。

      附:重庆日报报业集团14报1刊:重庆日报 重庆晚报 重庆晨报 重庆商报 时代信报 新女报 健康人报 重庆法制报 三峡都市报 巴渝都市报 武陵都市报 渝州服务导报 人居周报 都市热报 今日重庆